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246章 番外一:關於鐘老

關燈
第246章 番外一:關於鐘老

“然然想聽故事啊?”鐘老爺子依舊盤著核桃,笑瞇瞇看著眼前這個一臉期待的小輩,又瞧了瞧不知何時湊過來的姐弟仨,“那可不是一兩天能講完的。”

“那我天天帶著然然來。”

“行啊,你們不嫌煩就來。”老爺子從兜裏掏出一顆糖,像哄小時候的孫輩那樣,剝開糖紙遞到小書然嘴邊。

待後者吃下肚,蒼老的聲音帶著回憶緩緩展開:

“故事可長嘍,那是一九一零年......”

一九一零年,是清末,也是鐘樹亭出生的那一年。

記憶中家裏有很多人,什麽叔叔姑姑堂哥表姐,來來往往誰是誰根本記不住。

但是不知道從哪天起,似乎是等他會跑會跳,可以認人了,家裏的人反倒越來越少,最後只剩下那麽幾張臉。

鐘樹亭想不明白,跑去找總是跪在佛像前不知道在求什麽的祖母,問其他人去哪兒了。

祖母不茍言笑,但最疼的就是他。

蒼老的手把他抱在懷裏,告訴他:“樹大分枝,外面也不太平,大家都走了。”

“去哪兒啦?”

“哪兒都去。”

“那我們不走嗎?”

“祖母不走。”

“為什麽?”

祖母笑了,把他摟得更緊:“因為祖母是舊時代的人,跟不上新時代的步伐嘍。”

年歲尚小,鐘樹亭不知道什麽是舊時代。

“舊時代是過去的時代。”

“那現在是什麽時代?”

“現在是民國。”

鐘樹亭還是不懂,但他看見了祖母的腳,接連做了好幾天的噩夢。

後來他才知道,那叫三寸金蓮。

【那是一九一五年,他五歲】

他們確實沒有走,父親帶著人把家裏的鋪子都出手,只留下了一個供營生的,又帶著他們從大宅子搬去了小院子。

鐘樹亭問父親為什麽要搬家,父親沒答,只叮囑他不要鬧,乖一點,以及好好跟祖母道別。

他又跑去找祖母,問她為什麽不一起搬家。

祖母還是抱著他,似答非答:“祖母就在這兒。”

他沒有再問,窩在滿是檀香味兒的懷抱裏睡著了。

搬家的那天,祖母帶著兩個熟悉的老人站在宅子門口朝他揮手。

他滿臉都是笑跟祖母揮手,說明天就回來看祖母。

祖母似乎說了什麽,但他不記得了。

新家只有他們一家五口,父母,哥姐,和他。

年齡太小,開始還總是念叨,時間一長祖母就被他忘在了腦後。

直到後來的某一天,父親接到了一封信,再擡頭的時候眼眶通紅,告訴他祖母沒了。

“什麽是沒了?”

“就是再也見不到了。”

沒有人帶他回去送祖母,他哇哇大哭,母親和大姐輪流抱著他哄了好半天很久。

之後他又把這些事兒忘了,好好吃飯,慢慢長大,終於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清晰的記憶。

大姐到了出嫁的年紀,嫁的是父親朋友家的兒子,是個很好的人。

只是大姐的註意力很少再放在他身上,大姐有了自己的生活。

鐘樹亭有點兒難過,但沒關系,他還有二哥一起玩兒。

但是二哥嫌他太小,是個小麻煩,二哥更願意坐在書桌沈浸在他自己的世界。

好吧好吧,他只能乖乖待在母親身邊,纏著母親給自己講故事。

故事越聽越多,他又長大了。

而二哥,和很多人同齡人一起,背上背包離開了家。

【那是一九一九年,他九歲】

開始那幾年,二哥的寄回來的信很頻繁,母親摟著自己一字一句讀給他聽。

後來,信件越來越少,母親擔心得睡不著,學著祖母曾經那樣一心求著二哥的平安。

直到有一天,父親似驕傲似擔憂拿出了一封信,母親看過之後哭得險些暈倒。

他也認得不少字,好奇湊上前,準確捕捉到了那兩個字,揚聲道:“二哥去當兵了!”

母親無暇顧及他,反倒是一向嚴肅的父親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你二哥是咱們鐘家的驕傲。”

生逢亂世,再小的人物都想要施展一身抱負。

鐘樹亭還不能徹底領悟,是什麽樣的契機讓本是讀書人的二哥棄筆從戎。

但這並不妨礙二哥成為他的榜樣,每每提起總有一股與有榮焉的驕傲。

母親很快振作,嘴上不再說擔憂的話,只手上功夫不停,做了不少衣服鞋墊,讓父親給二哥寄過去。

父親沒說掃興的話,讓寄就寄,半點都不耽誤。

兒行千裏母擔憂,也算是一點慰藉了。

寄出去的包裹漸漸增加,母親的眼睛愈來愈花,他又長大了。

到了娶妻的年紀,依舊是父親生意場上相熟的人家,他和那個姑娘也見過不少次。

在雙方父母見證下,他鄭重承諾會與姑娘相知相伴,攜手一生,會護她周全,讓她過一輩子好日子。

姑娘的父母紅著眼拍他的肩膀,連說了好幾聲“好”。

不說郎有情妾有意,總歸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,他和那個姑娘成了家。

【那是一九二七年,他十七歲】

成家第二年,妻子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,眉眼竟然有幾分像離家許久的二哥。

母親疼得不行,就連常年不見幾分笑的父親都珍而重之。

他和妻子都心下了然,不覺間也多了不少酸楚。

他給二哥寫信,問他何時歸家,父母甚念。

隔了許久才有信件寄回,信上說,望小弟代為盡孝,兄感激不盡。

沒說歸期,他也沒再問。

忠孝難兩全,那便一分為二,兄在外保家衛國,弟在雙親膝下盡孝。

接下來也確實如此,他和妻子生兒育女,學了門技術代替父親成了家裏的頂梁柱。

也盡可能連著二哥那一份陪著父母。

但是母親的身體還是不好了,常年喝著藥,嘴裏一直念叨著十餘年未見的大兒子。

母親和祖母一樣,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,可她也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,所以她從沒有提過讓兒子回家。

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來了,二哥離家第十八年,傳來了噩耗。

二哥犧牲了。

母親常年繃著的弦斷了,在那個冬天帶著遺憾閉上了眼。

父親接連喪子喪妻,也沒了精氣神。

他收起所有的情緒,擔起了所有擔子。

只是偶爾會想起九歲那年二哥離家朝自己揮手的身影,竟然有些模糊了。

原來很多人在沒察覺的時候就已經見過了最後一眼。

像五歲那年的祖母,也像九歲那年的二哥,如今是已經入土的母親。

【那是一九三七年,他二十七歲】

“他叫鐘樹城,你們別忘記他的名字。”老爺子蒼老的聲音帶上了幾分不易察覺的顫抖,渾濁的雙眼掃向了在座的孫輩。

姐弟仨鄭重點頭,鐘文敏將這三個字一筆一劃記在了本子上。

小書然踮起腳摸了摸太姥爺的眼角:“記住了!”

“記住了啊,記住了就好......”

一個鐘樹城倒下了,還有千千萬萬個鐘樹城在戰鬥。

他沒有二哥的魄力,只能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。

鐘家是有些底蘊的,他和父親妻子整理了有用的物資送了出去,盼著能讓像二哥一樣的人好過一些。

肯定有人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幫了二哥,那鐘家也要盡最大的力去幫他們的孩子。

大兒子越長越大,模樣竟是愈發像二哥。

二哥這一輩子沒有留下一兒半女,他和妻子的四個孩子,父親最愛的也是這個孫輩。

而這個孫輩也走上了和他大伯一樣的路。

他和妻子也像當年的父母那樣,站在院門口目送著還未完全長成的大兒子踏上他的征程。

【那是一九四四年,他三十四歲】

兒在外,他總算明白了當初父母的心情,每天盼著能有消息傳回,只為聽一句平安。

妻子也習慣了每天看看兒子留下的衣服,夫妻兩個笑著彼此寬慰。

他也拿著唯一一張全家福,不厭其煩告訴年歲尚小的孩子,他們的大哥是頂天立地的英雄。

“我以後也要像大哥一樣!”孩子們滿眼堅定,妻子背過身擦了擦眼淚,轉身笑著說好。

他也說好。

志向很好,以後的日子也會很好。

日子一天天得過,小兒子喝完他二哥的喜酒,也真的像當初他大哥那樣背著個行囊離了家。

老父親沒了平日的冷靜,握著小孫子的手不願放開:“可得平安回來啊!”

“好!”

陽光灑下,少年背著身揮揮手,去忠於國家了。

【那是一九四八年,他三十八歲】

“我沒生在好時候,但看過好時候。”老爺子盤核桃的速度快了不少,“四九年嘍!”

無數先輩揮灑熱血,築起一座座高墻。

老父親杵著拐杖,跟著無數人一起高呼,再轉眼,早已淚流滿面。

二哥沒有看到的,他替二哥看到了。

二哥啊,放心吧,祖國會繁榮昌盛,咱們家也會越來越好。

這一年離家多年的大兒子也回來了,帶回了個姑娘。

兩個人在一起特別相配,老父親看了直說好,不知道從哪兒掏出了個小錦盒,那是過世的母親留下的。

已經當奶奶的大姐也回來了,全家一起照了張相片。

老父親珍而重之,時常拿出來瞧兩眼,感慨要是小孫子在就好了。

“小孫子不在,大曾孫陪您好不好啊?”老父親聽了這話驚喜不已,視線掃向孫媳詢問是不是真的。

是真的,翻年的夏天,他們鐘家有了新的一代。

老父親的曾孫,他的長孫。

【那是一九五零年,他四十歲】

“就是你們大哥,也是然然的大舅舅。”老爺子放下核桃,喝了一口茶,“你們大哥滿月後,我們也搬了回了胡同。”

搬回來的這一天,老父親站在院門口看了很久,他亦然。

父子倆誰也沒說話,沈浸在自己世界,緬懷已經逝去的親人。

老父親只管稀罕曾孫,可沒有給起名字的打算。

名字是大家湊在一起想出來的:聞東,鐘聞東。

小聞東沒滿一歲,在東北的大兒媳傳來喜訊,五一年,老鐘家有了聞西。

接下來是五二年的聞婷。

這一年,三兒子也帶著對象回了家。

一串兒的事兒下來,老父親精氣神兒都好了不少。

“那幾年發生的事兒太多了,我想想啊,五二年吧,你們大伯母帶著文西回來了。”

五零年大兒子就上了戰場,都來不及跟懷孕的妻子多說幾句話。

五一年孩子出生,大兒子沒有回家,直到五二年,再一次傳來噩耗...

“他都沒能看文西一眼。”

而他,也沒能再看大兒子一眼。

如同當初二哥那樣,都不知能去何處祭拜。

沒敢告訴老父親,他和妻子默默咽下了所有苦痛。

直到大兒媳回來,看著極像兒子的聞西,才算是有了絲慰藉。

大兒媳就這麽帶著聞西住了下來,老父親問起,家裏都很默契瞞著。

“大伯母?我咋沒什麽印象?”不只是鐘文姝,鐘文敏對此也沒有記憶。

“你們大伯母只回來住了兩年。”

那兩年,大兒媳不僅對他們夫妻倆孝順,和妯娌也處得很好。

最喜歡抱著聞西聽他們講過去的事兒,聽著聽著眼眶就紅了。

妻子心下不忍,讓她留下孩子改嫁吧。

“畢竟還年輕,以後的路還長啊。”

大兒媳本就是東北人,跟著他們住了兩年,也就回去了。

那個時候他和妻子身子都還硬朗,想讓兒媳把聞西留下,他們來照顧著。

但兒媳舍不得,聞西對他們夫妻來說是慰藉,對兒媳何嘗不是?

沒再勉強,夫妻倆收起苦痛,笑著送母子倆上了火車。

似是有什麽感應,那邊前腳剛走,這邊老父親就開始臥床不起。

兩個月後,老父親與世長辭。

【那是一九五四年,他四十四歲】

“這上了年紀,總是能想起年輕那會兒忽略的東西。”老爺子望向排排坐的三個孫輩,“你們太爺爺這一生經歷的大起大落,可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。”

就連他這個出生清末,歷經民國,又見證新時代的人都無法比擬。

“不提他了。”老爺子笑著搖搖頭:“繼續說我,說到哪兒了?”

“五四年。”

“五四年了啊...”

這一年發生的事兒太多了,老父親走了,鋼鐵廠建立...

也是這一年,小閨女做出了要人命的大事兒。

後來他也和老妻試圖查找蛛絲馬跡,回想那一切到底是怎麽發生的。

似乎接連一串的事兒,讓他們忽略了小閨女的成長,以至於察覺到時候已經來不及了。

作為父母,無疑他們是失敗的。

更羞愧的是,他們造下的孽最後卻讓別人咽下委屈來替自己承擔後果。

姝北兩人對視了一眼,默契沒有細究老爺子一筆帶過的人。

“五五年,有了你們姐倆;一年後,你們三叔的信兒也傳了回來。”

小兒子的消息,部隊上通知的是他的遺孀,不知為何並沒有告知他們夫妻。

總之,等他們知道的時候,距離小兒子倒在邊防線上已經過了快半年。

“家裏接到消息的時候,你們奶奶直接暈了過去。”

他自己也受不了打擊,在醫院躺了一個月,好轉後掙紮著想要去東北。

沒能帶大兒子回家已經是一輩子的遺憾,哪能連小兒子最後一面也見不到?

但先一步來的是部隊的消息,小兒媳不見蹤影,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孩兒。

而也是這個時候,他們才知道小南的存在。

“那幾年的心情真的是大起大落,現在回頭看去,都不知道是怎麽熬過來的。”

廠裏的工作、臥床的妻子,繈褓的孫子......

真難熬啊,他差一點就熬不住了。

可是沒有辦法,他得站起來。

不能眼睜睜看著二兒子夫妻擔起不屬於他們的責任...

不能因為知道有人托底就裝作萬事大吉,更不能隨便寧事息人仗著是長輩眼盲心瞎。

“五六年你們大伯母帶著文西回來了。”

大兒媳說是帶文西回來看看,但他也能猜到幾分,想必是聽說了這邊的情況,特意回來的。

畢竟要只是看看,哪能一待就是一年?

都是至誠至善的孩子,幫著他們夫妻一起把苦日子熬了過來。

【那是一九五七年,他四十七歲】

大兒媳改嫁後,聞西就過上了鐘家和東北輪換待的日子。

約莫是鐘家八九個月,東北三四個月。

這孩子樂此不彼,沒有半點兒不樂意,兩邊的關系都處得賊好。

尤其是鐘家這邊,明明年齡還要小些,可偏巧成了一堆孩子的領頭人。

其中就有東堂哥和未來的妹夫賀石頭。

再加上還有一群跟在哥哥屁股後面呲哇亂叫的崽子,真是難得熱鬧。

他和妻子看在眼裏,不約而同想起了還年輕時,他們也是這麽笑著,看著尚未長成的孩子。

“給他們換個字吧。”夜半時分,妻子的聲音有些突兀。

“換什麽?”

“‘文’,‘文學’的‘文’。”

“好。”他懂了妻子的未盡言。

以兒為榮,更盼兒安;不後悔送兒遠征,卻希望兒的兒從文。

後來兒孫問起為什麽要改名,他總是笑著說,希望家裏能出個讀書人,把這鐘家發展成書香門第。

也差不多就是這時候,李家和王家搬了進來。

那個時候講究,再加上住房緊張,他和家裏人商量以後,就做了表率,願意將自家院子空幾間屋子出來給職工及其家屬住。

人家都是他精心挑選的,先是李王於三家,過了一年老童來了,在之後是陳家,這也是當年大院的六戶了。

【那是一九六零年,他五十歲】

小孩子無憂無慮得長大,他們還不能太過透徹理解某些事的含義。

但是大人懂。

他也開始失眠,愈發頻繁想起那些已經不在的人。

祖母、二哥、母親、父親、大姐、長子、幺兒......

人到中年,他體會到了所有的失去,千百般種苦他嘗了十之八九。

每到這時候,只有確定老妻還在身邊才能安心。

老妻大約也是如此,她握緊自己的手,一遍遍不厭其煩說,以後都是好日子。

他恍惚想起十七歲那年,他站在岳父岳母面前鄭重承諾會讓老妻過一輩子好日子。

這樣的一生真的算好日子嗎?

或許是,他們沒有食不果腹,沒有衣不蔽體;他們也沒有臉紅爭吵,沒有欺騙背叛。

但或許也不是,他們沒教好女兒,他們接連喪子......

所以他們過得究竟算不算好日子?

這個問題,他始終沒能問出口。

但老妻閉眼的那一刻,他似乎想通了一切。

攜手相伴走過四十年,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開始,紛紛擾擾早已經融進在四十年的柴米油鹽中。

談何算不算?細究不過徒增困擾。

畢竟十七歲那年,兩人在雙方父母的見證下紅著臉點頭,紅線的兩端早已把他們緊緊纏繞。

【那是一九六七年,他五十七歲】

“這幾十年就這麽過去了,現在是你們的時代嘍。”

七十年代,孫輩也長成了。

文東進了廠,娶妻生子,如同大多數人一樣。

但那大果子,他喜歡得不行,當然要是這孩子學習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。

文西終究是走上了父輩的老路,他不願,但很驕傲。

驕傲他的意志,驕傲他的熱血,驕傲他是鐘家的孩子。

文婷嫁在了大院兒裏,於家小子也是他看著長大的,是個好孩子。

按部就班,順順利利的人生。

文敏好好長大,吃得飽穿得暖,老二一家待她如親子。

性子厲害,但其實最是心軟。

吃了下鄉的苦,可這孩子難得通透堅韌,走出了她自己的光輝路。

文姝最是嘴甜,他和老妻總是忍不住多塞幾顆糖。

耳根子也軟,早早就被人哄回了家。

所幸賀家那孩子也是好的,這對小夫妻就像是當年的他和老妻,定能相濡以沫走完一生。

但苦難就別找他們了,單幸福就好。

文南放在了自己的戶口本下,是老二家養大的孩子。

他和老妻曾無數次想過讓這孩子改口,但終究是自私了,他們想給小兒子留個後。

至於那不知所蹤的小兒媳,老妻抱著小文南,告訴他,媽媽去陪爸爸了。

文北是這一代最小的孩子,性子跟小孫女一樣,沖動且天真,不知好心辦了多少壞事。

這孩子也是最饞的一個,尤其是那紅蝦酥,二十多歲的人還吃不膩。

也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見這孩子成個家。

那一幀幀、一幕幕,猶如滾輪在他的腦海反覆上演。

他這一生呦,經歷了太多事兒,遇見了太多人,也送走了太多人,本以為餘下的歲月只能自己咀嚼,沒想到倒是有機會能和後輩講一講曾經的波瀾壯闊。

老爺子喝了一口小孫子添的熱茶,笑著看向小書然:“然然還有什麽想聽的?”

“還想聽以後。”

七歲的孩子似懂非懂,但她記得二姨的故事裏的最後,總會有那麽一句: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。

所以她想聽聽太爺爺的以後。

“以後啊。”老爺子片刻楞神,然後笑了。

“以後怎麽樣太爺爺不知道。因為太爺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現在是你媽媽他們的時代,再之後就是你的時代了。”

歷史的車輪滾滾,載著一代又一代的人,前進前進,向前進。

也載著他,走向歸途,去見故去多時的舊人。

【那是一九九一年,他八十一歲】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